文化回應心理治療 Culturally Responsive Therapy: 跨文化心理健康支持
- Dr Tiffany Leung
- 3月31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Introduction
在不同文化之間生活帶來許多獨特的經歷——新的機會、挑戰,以及常常伴隨著深刻的個人反思。對於那些移居新國家的人來說,這些經歷可能深刻影響他們的身份認同、歸屬感和情感健康。心理治療能為探索這些複雜情感提供寶貴的空間,但當療程能夠尊重並理解每個人的文化背景時,它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 如果你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文化在情感健康和心理治療中的關鍵角色,我的早期帖子《為何文化在心理健康療法中如此重要》可能會對你有所啟發。
理解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和情感健康,是邁向療癒的第一步。讓我們一同探索文化回應心理治療如何幫助解決這些挑戰。
什麼是文化回應心理治療?
文化回應心理治療是一種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尊重您的文化背景、經歷和身份的方式。它不僅僅是“了解”文化——而是要理解文化如何塑造心理健康、情感表達、家庭動態和應對策略。這需要治療師具備文化謙遜:對您的獨特故事保持開放、尊重和好奇心。
根據Sue & Sue(2012年)和美國心理學會(2017年)的定義:
「文化回應心理治療是一種認識到文化在塑造個體經歷、身份和心理健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方式。它涉及根據客戶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世界觀調整治療實踐,並強調治療師的文化謙遜及持續自我反思,以提供有效、尊重且有意義的照顧。」
例如,治療師可能會探索您的文化背景如何塑造您對家庭角色的看法,並將這些見解融入您們在治療過程中的合作方式。
無論您是移民、外籍人士、難民,還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人,治療應該是一個讓您完整身份感到被接納的空間,而不是您需要將其放在門外的東西。

為何文化回應心理治療很重要
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經歷和表達情緒困擾的方式,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某些文化更注重身體(躯體)症狀;其他文化則可能偏好間接的溝通方式,或依賴社區和家庭來做決策。文化回應的治療師會在客戶的框架內工作——而不是強加一種「通用型」的方法。
對許多人來說——無論是移民、在雙文化家庭中成長,還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之間——這都是一段深刻的情感旅程。這通常涉及身份轉變、失落感以及複雜的生命過渡。
例如,適應新文化的移民可能會經歷影響心理健康、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的挑戰。在我關於《移民與心理健康:文化適應如何塑造福祉》的帖子中,我探討了移民如何增加壓力、焦慮和孤立感。
當治療積極地與文化互動時,它幫助人們感到被理解——不僅僅是作為個體,而是在其遺產和生命旅程的更大背景下。

這正是文化回應心理治療可以提供有意義支持的地方——創造一個真正尊重並理解生活在文化之間複雜性的空間。
文化回應心理治療承認這些現實。它創造了一個尊重您的來處、您如何理解自己經歷的治療空間,以及您從文化背景中帶來的優勢。當治療積極與文化互動時,它幫助人們感到被理解——不僅僅是作為個體,而是在他們的遺產和生命旅程的更大背景下。
可以文化適應的治療方法
治療沒有一種「通用型」的方法——文化經歷差異很大,與此相應,能夠與個體產生共鳴的治療策略也各不相同。許多有證據支持的治療方法可以調整以尊重文化價值觀、傳統和溝通方式。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治療方法,能為移民和生活於不同文化之間的人們提供有意義的支持:
1. 敘事療法
幫助客戶重新撰寫他們的移民故事——尊重失落、韌性和希望——並建立更強的身份認同感。
2. 接納與承諾療法 (ACT)
鼓勵在價值觀和身份認同上保持彈性,同時幫助人們在文化過渡中以正念和自我憐憫的方式進行調適。
3. 文化適應的認知行為療法 (CBT)
尊重文化信仰和意義體系,提供實用工具來管理壓力、焦慮和情緒挑戰,並在客戶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調整。 例如,當與中國客戶合作時,治療師可能會將文化價值觀如孝道(孝,xiào)融入其中,將主張性溝通視為增進家庭和諧的一種方式。重點是促進開放的溝通並減少誤解,這與家庭凝聚力和相互依賴的文化價值觀相一致。 同樣,當與來自穆斯林背景的客戶合作時,治療師可能會將禱告或精神反思作為穩定技巧,並與傳統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實踐相結合。這種方法幫助將應對策略與客戶的信仰價值觀對接,創造一種文化上的相關性和舒適感。
4. 身體療法 (Somatic Approaches)
通過處理情緒困擾如何在身體中表現來支持療癒——這對於那些情感表達上較為重視身體的文化尤為重要。
例如,可以結合太極或氣功呼吸練習來幫助以一種文化共鳴且熟悉的方式來管理焦慮。這些練習強調平衡、穩定和身心聯繫,為客戶提供一種真實且易於接近的方法。

5. 文化敏感的心理教育
以與文化對健康、疾病和療癒的理解相符的方式提供有關心理健康的信息。
6. 社區基礎小組療法
在熟悉的文化或社區群體中提供聯繫和支持,減少孤立感並促進歸屬感。
文化回應心理治療如何促進韌性和成長
文化回應心理治療幫助客戶:
在一個支持性和尊重的空間中,重新連接他們完整的文化身份
確認文化優勢——例如精神性、家庭聯繫和社區關係——作為強大的療癒資源
發展符合其文化價值觀和生活經歷的應對策略
促進歸屬感和連結,幫助他們在自己傳承的文化和新環境中找到家的感覺
為了讓這些益處成為現實,治療師需要融入一些最佳實踐,以確保治療真的是文化回應的。
🚀 在我下一篇文章《為何生活在文化交匯處如此艱難—跨文化溝通與能力提升實用指南》中,我將深入探討一個人跨文化能力的具體表現。
文化回應心理治療的最佳實踐
文化回應心理治療不是單一的方法——它是貫穿所有治療方法的一種工作方式。這些實踐的核心是文化謙遜——對從每位客戶獨特經歷中學習的開放態度。以下是治療師通常遵循的一些最佳實踐,以確保文化敏感的照顧:
語言與溝通
提供您偏好的語言的治療(如有需要,使用翻譯)
尊重文化中表達困擾的方式
尊重溝通風格(直接或間接)
背景與環境
在文化上舒適的空間中提供治療(如社區中心、宗教場所)
如有需要,邀請家庭或社區成員參與
根據文化規範靈活安排治療形式

內容與傳統
將宗教或精神實踐納入應對策略
在治療過程中融入文化傳統、故事和儀式
透過熟悉的元素,如語言、食物或音樂,支持文化身份
治療師與客戶關係
透過文化謙遜與開放態度建立信任
理解您的移民歷史及其心理影響
處理歧視或系統性障礙的經歷
在必要時與文化顧問合作
尋找文化回應心理治療師
如果您正在尋求治療,找到一位尊重並理解文化身份的治療師是很重要的。您可以:
尋找專門處理跨文化或移民相關問題的治療師
提問類似於:「您如何將文化理解融入治療過程?」
最後的思考: 文化回應心理治療如何支持跨文化心理健康支持
生活在不同文化之間既可以是充實的,也可以是複雜的。尊重您文化身份的治療可以帶來真正的改變——幫助您應對挑戰、慶祝自己的優勢,並在任何地方找到歸屬感。
有許多實用的工具和應對策略可以在文化過渡中支持情感健康。這些方法包括正念技巧來管理壓力、認知重塑來改變對文化適應的看法、表達性寫作來處理身份轉變,以及穩定練習來減少在陌生環境中的焦慮。建立社交聯繫,無論是在您的文化社區內還是與新環境中的人們建立聯繫,也是讓您感覺更安定和支持的關鍵因素。
如果您對文化回應心理治療感到好奇或想探索支持,隨時可以聯繫我或查閱我網站上的資源。
作者介紹: Dr Tiffany Leung,英國註冊心理學家
Dr Tiffany Leung 是一位心理學家/治療師及跨文化溝通專家。她幫助人們在文化之間找到更多的清晰與自在,無論您是生活在國外、在全球化環境中工作,還是希望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具信心,這篇指南都將為您提供支持。
常見問題:
❓ 什麼是文化回應心理治療?
文化回應心理治療是一種尊重並將您的文化背景、信仰和價值觀融入治療過程的方法。它承認文化在塑造您的經歷、身份認同和情感健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心理治療如何幫助處理文化身份的掙扎?
心理治療可以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空間,探索歸屬感、身份轉變或文化衝突的情感。它幫助人們理解生活在不同文化之間的經歷,並發展尊重其傳承和當前生活的應對策略。
❓ 什麼是文化適應的認知行為療法(CBT)?
文化適應的認知行為療法(CBT)是一種修改傳統CBT技巧以適應客戶文化背景的治療形式。這可能包括使用具有文化意義的隱喻、處理特定文化的壓力源,並涉及家庭或精神實踐來支持療癒。
進一步閱讀與資源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7). Multicultural guideline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ontext, identity, and intersectionality. https://www.apa.org/about/policy/multicultural-guidelines
Berry, J. W. (1997).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46(1), 5–34. https://doi.org/10.1111/j.1464-0597.1997.tb01087.x
Berry, J. W. (2006). Acculturative stress. In P. T. P. Wong & L. C. J. Wong (Eds.), Handbook of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tress and coping (pp. 287–298). Springer.
Bhugra, D., & Becker, M. A. (2005). Migration, cultural bereavement and cultural identity. World Psychiatry, 4(1), 18–24.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414713/
Castro, F. G., & Murray, K. E. (2010). Resilience in culturally diverse families. In M. H. Bornstein (Ed.), Handbook of cultural developmental science (pp. 299–317). Psychology Press.
Hinton, D. E., & Jalal, B. (2014).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ly sensitive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among refugees and in global contexts. Intervention, 12(2), 199–212. https://doi.org/10.1097/WTF.0000000000000045
Hinton, D. E., & Patel, A. (2017). Culturally adapted CBT for refugee and ethnic minority clients with PTSD: Examples from culturally adapted CBT for traumatized refugees (CA-CBT).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 24(1), 58–71. https://doi.org/10.1016/j.cbpra.2016.03.005
Hofmann, S. G., Asnaani, A., & Hinton, D. E. (2010). Cultural aspects in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27(12), 1117–1127. https://doi.org/10.1002/da.20759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aeem, F., Phiri, P., Rathod, S., & Kingdon, D. (2019). Cultural adaptation of CBT (CaCBT) in global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47(6), 866–879. https://doi.org/10.1017/S1352465819000014
Ogden, P., Minton, K., & Pain, C. (2006). Trauma and the body: A sensorimotor approach to psychotherapy. W. W. Norton & Company.
Schauer, M., Neuner, F., & Elbert, T. (2011). Narrative exposure therapy: A short-term treatment for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Hogrefe Publishing.
Sue, D. W., & Sue, D. (2012). Counseling the culturally diverse: Theory and practice (6th ed.). Wiley.
Sue, S., Cheng, J. K. Y., Saad, C. S., & Chu, J. P. (2012). Asian American mental health: A call to a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7), 532–544. https://doi.org/10.1037/a0028900
Tribe, R. (2007). Working with interpreters in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and Mental Health, 1(2), 105–116. https://doi.org/10.1080/17542860701496186
Comments